英国保险史话|1844:港英保险业的“开埠”历程

原标题:英国保险史话|1844:港英保险业的“开埠”历程

1997年6月30日,在香港中环地区的一间小巷子里,一位老太太怀揣着一份保单,以及几件发霉的物什,急匆匆的奔向伦敦保险的九龙分理处。因为再过十几个小时,这份保单,就会因主权移交之后新《基本法》的正式生效而自动作废。

这是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防霉险”保单,其最初承保年代标注为1844年5月。当伦敦保险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份保单的时候,他们在诧异的同时,也对一个即将结束的时代不胜唏嘘。

相关工作人员为这位老人办理了理赔手续,这位老人拿到了保单承诺的赔付金额。至此,港英保险业诚信、务实的繁荣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844年2月初,还在泰晤士河边一家小保险公司上班的海伦·威尔逊爵士(Helen Wilson Bt),收到了老友璞鼎茶(Sir Henry Pottinger)从香港的来信。信中,这位刚上任的港督除了激情豪迈的大谈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还希望威尔逊能够到香港开展保险业务。

璞鼎茶的言语不失诚恳:“这个地方太需要保险,他们被不断地抽税、纳捐、服役,除了被清政府掠夺的义务之外,毫无任何权利,更谈不上安全感。我们可以给他们政治上的安全感,但经济及社会层面的安全感,只有保险业可以赋予。”

对于如此诚挚的邀请,威尔逊爵士并未旋即作出回应。他对大英帝国“斩获”的这个新生的殖民地,存在着某种必要或说必然的顾虑。然而两天之后,在这种顾虑仍然存在的前提下,他亦决定去香港一试。

因为,在璞鼎查这封信到达的第二天,伦敦保险的HR亲自登门,给这位从印度战场上归来的爵士送来了聘书。这就意味着,威尔逊爵士从这一刻起,已经不再是一家小保险公司的雇员,他成为了伦敦保险的正式职员。这位HR告知威尔逊爵士,若后者接受这份聘书,则附带任务是前往香港开展业务。当然,由于考虑到这种展业工作的特殊性,故营收利润的45%归爵士个人及家人所有,剩余部分作为伦敦保险香港分公司的运营资金,不必上缴英国本部。此外,伦敦总部还会给爵士带上五万英镑的现款,作为香港分公司的启动资金。

如此优厚的条件,威尔逊爵士曾经从未想过。不必上缴,即意味着近乎不受管制的本土化经营。这位爵士当然知道,在如此优厚的条件背后,体现着伦敦保险较之威尔逊对于香港更大的顾虑;然若此事万一做成,那利润也是不可估量的。毕竟,就算失败,还有五万英镑垫底。

抱着这种试试看的心态,威尔逊并未回复璞鼎查的来信,而是直接从璞鼎查寄来的信封里,拿出了行政交涉函件。他去找伦敦市政府帮忙,要求市政府协助他们全家搭乘本周前往香港的客轮。没错,他要举家迁往香港,搏个前程。

1844年4月2日,威尔逊爵士搭乘的客轮缓缓停靠在维港的码头。迎接他的,是曾在印度战场上并肩作战,且最终将印度带出荒诞的宗教政治时代的璞鼎查男爵。

昔日的中校,今日已获颁赠GCB勋衔。在威尔逊勋爵看来,今日迎接他的璞鼎查,不仅有着军人的严谨,更多了几分政治家的远见。

一番寒暄如仪之后,威尔逊爵士被请到了崭新而简洁的港英政府办公大楼。在行政局的办公场所,他惊喜的发现,香港人和英国官员的和谐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在来港之前的所有顾虑,瞬间被彻底打消。

他很好奇,当时的大清政府并非如印度那样的宗教政权,为何港人对英国人仍然如此欢迎?一位正在办理社会保障卡的香港人用蹩脚的英文向他陈述了原因:“两广衙门让我们出钱出力,不愿意就会抓我们去坐牢,甚至弄死我们。你们让我们有官老爷才配享有的权利,还发钱给我们,而且不让我们交税。”

在港英政府大楼门外,一些“爱国”人士对进门办理社保事项的港人进行着极端低俗的谩骂。威尔逊爵士本以为这种谩骂会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然则陪同在身边的璞鼎查对此似乎毫不在乎。他告诉威尔逊,过不了一会儿,就会有港人自行去驱赶那些“爱国”的疯子。

果然,没过一会儿,一群港人就叫来了定例局的警察。港人们用最直白的话语,“回敬”了爱国者:“你爱的那个大清国,毫无信用,抢我们的钱、抢我们的人,不让他们抢,他们就让我们死;英国人切实兑现承诺,给我们福利、保障我们的生活,还让我们有官老爷才有的做主的权利,让我们赚钱。你爱的辫子国,我们早就恨透了!”

威尔逊爵士暗自庆幸,他来香港的这个决定,看来是完全正确的。如若当时因为顾虑而拒绝了老朋友的邀请,现在一定悔之晚矣。

走在香港破烂不堪的街道上,威尔逊勋爵听到的大多是对清廷政府的“血泪控诉”;同时,他也听到了港人对香港保险业的明确期待。在饱受横征暴敛的港人看来,免税、免捐、免除差役,这是基本诉求。他们更希望自身的财产乃至人身安全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除了政府的法定保障之外,他们更希望这种保障能够表现为更加切实的经济“背书”。

威尔逊在华文翻译的帮助下,与一个路边玩耍的看年龄约十几岁上下的女孩对话。这个女孩衣衫褴褛,似乎不像有家的孩子。在交谈中,威尔逊爵士得知,这个女孩的父亲由于被两广总督衙门抓取服役,在任职期间死于清廷官员任性的毒打;其母亲在丈夫死后改嫁,从此不见踪影。家里的房子被里长趁机霸占,女孩流落街头,乞食为生。

当威尔逊身边的一个随行人员提出希望收养这个女孩的时候,这个女孩表现出了极大的感激。在威尔逊的日记里,下面这段对话发人深省。

威尔逊问这个女孩:“你难道不爱国吗?为了能够吃饱穿暖,连大清国都不要了,祖宗也不认了吗?”

这个女孩如是回答威尔逊勋爵:“你会爱一个让你家破人亡的‘祖宗’吗?我不会爱一个只知征税、逼捐、服役,还摁着我的脑袋要我感恩的‘祖国母亲’。”

的确,对十八世纪中叶的香港而言,清廷的苛政,给这里带来了太多的伤痛。英国人承诺保证香港人不再受清廷欺辱,更保证港人不再遭受来自政府部门的无端横祸。除了政治安全,璞鼎查为香港设计的经济安全底线,自保险始;保险安全,自诚信始。

对威尔逊勋爵,璞鼎查是了解的。至少,这位勋爵不会为了纯粹的私利,而坑骗港人去购买一些毫无必要的所谓“必要险种”。威尔逊爵士在加入东印度公司之前,醉心于社会学研究,是一位学者型的社会经济学实践主义者。他明白,威尔逊能够通过熟练的田野考察,在最短时间内把握这个社会的切实需求,并根据这种把握,制定出保险展业方案。果然,威尔逊爵士不负所托,1844年6月,在香港的梅雨季到来之际,伦敦保险香港分公司挂牌成立,第一个“接地气”的险种也开始挂牌销售。

威尔逊爵士的团队发现,在香港,每当梅雨季节来临,住户的房屋、衣物,乃至其它贵重物品,都会因之长霉而或多或少的影响使用,甚至完全报废。尤其是一些农用机械,长霉、生锈之后,往往只能被弃掷逦迤。于是,伦敦保险在香港推出的第一个险种,即“防霉险”。只要投保人的标的经过保险人审核,符合承保标准,则一旦标的因生锈、上霉而不能使用,则被保险人可获得承诺赔付比例的赔偿。所谓承保条件也相当简单,保单上写得非常清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被保险人已经最大限度的采取了必要的防潮、除湿措施。

“防霉险”于1844年5月的第四个星期一开始销售,保费相当优惠,合每年15英镑/100㎡砖木结构住宅(除湿、防潮前提理想的前提下)。

第一个来投保的,是一位女士。她抱怨自己有很多漂亮的衣服,在梅雨季节过去之后,都会因长霉而无法再穿。她分别带来了崭新的和长霉的衣物,希望核保人员能够针对崭新的衣服开出保单。核保人员提出希望去这位女士的家中看一下除湿和防潮情况,以便核定承保费率。

在数百名有意购买保险的围观者的跟随下,核保人员来到了这位女士位于九龙的家中。他们发现,这位爱美的女士对防潮、除湿的重视程度,已不亚于专业的除湿人员。核保人员在仔细查勘过后,开出了港英保险历史上的第一张保单。这是一张针对82件衣物的承保合约,保费总计8.96英镑。且在保单上,保险人保证每年梅雨季来临之前,都会派专业的除湿人员,对这位女士家中的衣柜进行防潮处理。相关费用,由保险人全部承担。

数月之间,“防霉险”的销售总量好得让威尔逊爵士难以想象。他从没想过,自己竟然可以将业绩做到如此之好,以至于其向伦敦总部报送季度报表的时候,他居然发现,这一个险种的保费收入,已经超过了泰晤士区一个区级保险公司的全年保费营收总和。

1844年7月,卸任首任港督的璞鼎查带着威尔逊勋爵写给伦敦保险总部的信,离开了这个成就了其毕生功业的地方。在那封信里,威尔逊勋爵如是写道:香港人正在以超乎想象的热情,迎接他们自己崭新的生活,更迎接欣欣向荣的未来经济。

自此之后,伦敦保险驻香港分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大,其务实、诚信的展业、承保、核保及赔付理念深入人心。威尔逊的团队并不做宣传,因为在他看来,他的险种根本无需宣传,每一个险种,都基于其对香港社会现状的深入考察而设立。威尔逊知道香港人需要什么,更知道从苦难中走出来的香港人只能接受实实在在的实惠。若保险人再如清廷政府那样,签了合同不兑现、承保而以各种理由拒赔,完全失信,敏感的港人,很可能由保险业延展开去,而爆发出对港英政府的反感。

一个没有诚信的香港保险业,与清廷的搜刮无益。只不过是两广总督衙门,变成了伦敦保险香港分公司;清廷政府抽税的文件,换成了一张名叫保单的“空头支票”。威尔逊明白这一点,香港人更是拿着这杆“标尺”,衡量着这位个头不高且和善可亲的保险人,更衡量着崭新的港英政府。

威尔逊勋爵在香港的保险展业风格素以疯狂著称。如“防霉险”这样的“天灾险”,他在香港推行之后,惹来了很多英国本土经济学家惊异的目光。然而,面对这些质疑,他在英国本土媒体上的回应总不外乎这样几句话:香港人需要这些,他们愿意花钱,以购买针对这些社会要素的基本保障。

针对广州通商口岸的很多港商受到清政府盘剥的情形,威尔逊联合港英政府行政局,推出了“防抢盗险”。当时,广州巡抚衙门见港商带来的货物大多是上品,便指使边检人员以“港人叛国”之名义,将港商货物全数没收,而后高价转手,谋取私利。威尔逊的“防抢盗险”,以被保险人货物出库单证为凭据,若货物被清廷没收,则按标的内价值如数赔付被保险人。再由港英当局出面向两广总督衙门“伸冤”,若两广总督衙门不发还货物或标的内等价货币,则港英当局再拿出《南京条约》,以告知可能采取进一步措施。

说来也怪,自伦敦保险介入之后,清廷政府再也不敢盘剥港人货物。当时的深、广地区,有很多人对香港人羡慕不已。因为就在一湾之隔的“这一边”,只要政府缺钱了,广州巡抚衙门的捕快们,连渔民家里刚捞上来的鱼都是可以照抢不误的,更遑论金银财货。

香港的保险业,就在这样务实、诚信的基础之上,由英国人引领,于1844年正式“开埠”。从此,港英保险业正式拉开了长达153年的繁荣序幕。

作为世界保险业界曾经的务实标杆、诚信典范,港英时期的香港保险业,值得我们作以切实而深入的探寻。也许,这样的探寻,能够为我国保险业当下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解决的出路。或许,港英时期香港保险业的发展范式,更将成为我国保险业走出迷雾、重新振作的重要参照。

(来源:南说视界 ID:srxn1437)

江苏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