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诉责论谈
  4. 正文

诉责一姐分享:如何识别诉责险案件中的不当包装行为?

  • 2023年12月27日
  • 17:14
  • 来源:
  • 作者:崔春霞

序言

最近诉责一姐崔老师我们团队在帮合作保险公司评审诉责险案件时就注意到,案件包装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诉责一姐分享:案件包装原因何在?

你想知道我们团队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的吗?我们的火眼金睛是如何练就的呢?

第一、从案情的不符合常理来推断。

如果一个数千万的借贷行为发生在10年前,10年来双方居然没有任何打官司或者协商还款的证据记录,就基本可以判断,该案已经把10年中间双方解决纠纷的证据都隐瞒了,因为数千万的争议,没有主张过权利,简直太不符合常理了。

第二、从证据资料来判断。

案例1、建工类案件的黑白承包合同问题。

我们作为诉责险的评审法务,一定要了解诉讼所在行业的特点,根据行业商业模式与操作流程,去还原案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一个工程承包合同纠纷,原告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起诉要求被告发包方结算工程款,初看案件问题不大。

但是,原告提供的承包合同居然是带着建设主管部门的备案章的合同,这个案件大概率有问题。

估计不了解建筑行业的朋友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呢?备案合同是不是权威性更强呢?

答案是:

原告作为工程的承包人,己方留存的承包合同不会加盖有备案章。打官司不提供自己保管的合同,却舍近求远,去建设主管部门调备案合同,说明大概率该案存在阴阳或者黑白两份合同。

因备案合同造价高于双方真实履行的合同,按照备案合同约定的造价金额起诉,对承包人有利。

但是,诉讼中发包方一定会拿出双方真实履行的合同抗辩。案件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是原告起诉保全了被告1个亿财产,最终法院判决支持结算工程款数百万或者0。

然后发包方就会提起保全侵权诉讼,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保全错误的损失。

这种情况,多家保险公司的诉责险中过招。

案例2、借贷案件提供的证据居然带着法院的印迹。

本来简单的借贷案件,证据也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原告提供的证据居然带着法院的印迹,……说明双方在先已有诉讼,但是起诉状中又绝口不提原有诉讼的情况!

可以想下为什么不提供相关资料或资料?

真实情况可能是,双方已经打了数轮官司,原告都输掉了,不服气,换个案由再起诉。担心保险公司不承保,就隐瞒已有诉讼的事实!

归纳总结下,要识别诉讼案件的包装,就一个朴素的原理:

从常理和常识去推断还原事实真相。不符合常识和常理的,大概率会有问题。

当然,常理和常识是什么,确实需要法务有丰富的诉讼经验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比如知道工程承包备案合同的造价会高于实际履行的合同造价;再比如,了解如果没有诉讼,证据上不会出现法院的印章等等。

不然就会发生被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情况!

阅读排行榜

  1. 1

    白话民法典:上海女子被卷进电梯,谁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2. 2

    诉责一姐分享:看到自己团队拒保的案件,同业公司承保后出险8200多万是什么体验?

  3. 3

    诉责险赔案:搭便车遭车祸,诉责险竟可助力遗孀索赔?

  4. 4

    诉责险赔案:诉讼中的谎言,保险公司的赔案

  5. 5

    诉责一姐分享:高风险案件客户的反担保函真的有用吗?

  6. 6

    白话保险法:保险公司能否以投保人投保时未如实回答“你曾经得过什么疾病”即解除人身险保险合同?

  7. 7

    诉责一姐分享:做诉责险业务,我们很多保司的路人缘是如何败掉的?

  8. 8

    诉责一姐分享:诉责险理赔诉讼的管辖,这是个问题

  9. 9

    诉责一姐分享:包装案件承保居然成为做业务的卖点?

  10. 10

    白话保险法:建工团意险的保险赔偿金到底应给谁?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新能源车保费高增长B面:“三高”难题亟待破解

  10. 10

    科技赋能保险业深度转型中小险企能否“弯道超车”

关注我们